很久很久以前,須彌山聳立在大地的中央,它的山峰直插雲霄,凡人無法攀登,須彌山上充滿著各種奇花異草、溪流瀑布、璀璨寶石,天神們和阿修羅們都無憂無慮地生活在這裡。那時,天神們雖然壽命比凡人長得多,但也有生老病死;有一天,眾神與阿修羅為了生老病死的問題發生了爭執,梵天為了調解一觸即發的戰爭,便告訴眾神和阿修羅,同心協力翻攪大海,就可以得到永生的甘露-蘇摩。
認識其它國家的文化是很有趣的一件事,它代表著他國人民的思想與信仰。我們都易於因自己根深地箇的關念而排斥他人的想法,但試著「理解」,其實是很容易的一件事。
這是我們在柬埔寨的最後一天,在大吳哥城內巡禮了兩天,於是我們跑到了很遠很遠的外環線,在很久很久以前,從九世紀末到十二世紀,從羅洛士遺址群到吳哥寺模型的崩密列,這些歷代君王不斷更迭留下給後世的至寶。
羅洛士遺址群,是指這發現初時是在羅洛士村中因而得名。羅洛士位於暹粒市東方約十五公里處的郊區,是吳哥遺址的的前身,被人們看作是高棉藝術的開端。羅洛士遺址群主要有三座神殿,分別是羅蕾寺、神牛寺和巴孔寺。
20110506 巴孔寺 BAKONG
- 高棉第一座寺廟山
- 與一旁新建成的寺廟面面相覷

我們最先造訪的是在最裡面的巴孔寺。在九世紀末是國王遷都於此的國廟,以砂岩為主要建材的建築。這座神廟的規模龐大,有兩條護城河和三圈同心圍,當我們開車進入時,其實已在第二圍的邊緣了。一條似乎無止盡的泥土參道跨越早已乾涸的護城河,我們卻在接近的路途中遇見一棟現代的僧院。
進入內圍,左右兩旁凋零的磚造建築遺跡,互相對稱的守在一旁;遠眺巴孔寺金字塔全景與站在金字塔前遠望著這一段路程的古道,有著兩樣不同的美感。

聖殿的金字塔樓獨樹一格的駐立在廟宇的中央,石獅一樣守護著階梯,而下層各角落的石象則守護著這座廟宇。在金字塔頂眺望著底下環繞的磚塔遺跡,有些早已崩圮,石門上
、塔樓上的淺浮雕一樣刻著
「乳海攪拌」的神話故事或是印度教的眾神們,這些錯綜複雜的遺跡,或許只有細細研讀才有明朗的一天。

20110506 神牛寺 PREAH KO
- 羅洛士遺址群中最早建成的寺廟
- 以神牛保家衛國
- 在同一基礎上的六座磚造塔樓

這座典雅的小廟,因其名又叫做「比列科寺」,以寺前臥有神牛為名。從進門的一開始,進入眼簾的便是坐臥在塔樓前的石牛,如同廢墟般環繞一旁的長廊建物,只留下堆石殘牆供人弔念。
各組入口都有一對石獅守護著,而三尊呈跪姿的公牛石雕(濕婆神的坐騎南迪)面朝這些階梯。當時建造的國王為了紀念各先王而興建,在前排三座塔樓的門柱各邊都有很長的碑鉻,我想是在寫英勇事跡的紀念文吧。而後排塔樓規模較小,係為獻給其前座的妻子,並當成女神供奉。

20110506 羅蕾寺 LOLEI
- 欲倒未倒的廢棄模樣
- 未完成的寺廟
建於九世紀末,是當時的國王為了紀念父母所建的寺廟,主要用紅磚所建,因此現在已殘破不堪。我們進入時實為這座小廟的崩壞狀況感到不安,由於不是重要的廟宇,現今並沒有國家認領修復,只是依靠支架支撐著,似乎與當年被國王拋棄急於遷都吳哥城的命運互相乎應。
於是,離開了被遺棄的羅蕾寺,我們要出發前往很遠很遠的吳哥寺模型-崩密列。
崩 的很利害 石頭很
密 集 也
列 的很誇張 的
寺 廟
20110506 崩密列寺 BENG MEALEA
- 浪漫的大型遺址,保存的與初發現時相去不遠
- 最具「探險性」的寺廟
- 最美的「自然綠色」建築
崩密列是唯一不歸屬於吳哥遺址群的外環線廟宇,進入時需要另外買票,但其幾盡崩圮狀態而未經整修的廢墟狀態,仍使遊客列為必訪之地。或許就是這殘破的亂象,加上幾個世紀日曬雨淋摧殘下,草木蔓身、景況紊亂所產生的浪漫美感才使人神往;尤以雨季時或雨季剛結束時,散落石堆上的青苔仍在,陽光透進雨林中,「綠色古蹟」之美尤較人難忘。我們參觀時雖是旱季末,但仍舊可想像出那般的衝突美感,來這裡的主要目的或許只是為了那份美感,而不是當初的歷史。

崩密列寺在高棉語裡意為「蓮花池」,坐落在吳哥古城正東方四十公里。與其浪漫的名字一樣,護城河上皆已長滿蓮花。這座大型的建築約與吳哥寺同期,導遊說據說是吳哥寺的雛形,不過因為沒有找到碑鉻,所以這座重要古剎的過去仍舊是一個謎。

走過開滿蓮花的護城河,我們走在古參道上,遠遠的就可看見門口崩石的痕跡,塔門樓房皆已崩圮,中央聖殿已埋藏在窟窿中,眼花撩亂的看得出即使是修竣也難有顯著的改善。這一層層布滿落石的迷亂空間,很適合愛探險的人去一看究竟。可惜的或許也說是為了遊客的安全,現已架上許多空橋階梯讓你無需徒手攀爬或走曲折的路徑,但仍舊是有些小路高處可走,體驗另一種參觀廟宇的方式。

樹枝纏繞著斑駁的牆壁,露台還有著建物的遺跡,爬上階梯當地孩童似乎遊玩著捉迷藏,早已倒地的蛇怪欄杆,崩落在地的石牆門楣,我們像是穿越時空般經過一道黑暗的長廊,再次見到陽光時晃如隔世。

這裡亦是我另一個喜愛的地方之一,雖然無法像早期那樣走著繞來繞去、爬上爬下的路徑探險,但這種完全置之不理的頹圮景色,反而有另一種風味。
20110506 女皇宮 BANTEAY SREI
- 精緻玲瓏的小廟
- 紅色石英砂岩裝飾不易風化的美麗顏色
- 好逛易參觀的「高棉藝術之鑽」
女皇宮就是一座美輪美奐的小廟,不須爬上陡直高峻的階梯,就可以參觀這座雕啄細緻的「美的城堡」。
『BANTEAY SREI』在高棉語裡又叫作『美的城堡』,有趣的是導遊告訴我們『SREY』是勝利的意思,是當初的法國人誤為『SREI』去了,這間古剎也不是皇家寺廟,而是國王的大臣所建,或許是為了紀念當初戰時不斷的勝利吧,事實如何也不得而知了。
它一樣是由三圈同心圍組成,我們未進入女皇宮之前,就先與它小巧粉紅的塔門打照面,門楣上的呈現著神話故事,它精細的雕刻就已深深印在我的腦海中。經過塔們後,是一條界石夾道的參道,左右兩邊連接長型的通廊,屋頂的屋瓦不一定還在,只有門楣石柱的眾神們還守護著這裡,我們還訝異於有一個小女孩就這樣坐在門柱旁,我們幸運的搶著與她合照著。

參道的盡頭,為最後寺廟的入口,兩邊仍舊有石獅守護,每座塔門都雕刻著精細的神話故事,其細緻的程度令人咋舌,難怪會有人認為是出自女性之手,因為似乎只有女生才有如此細膩的心思與巧手。
三座聖殿塔樓保存完善的矗立在高台上,為了保護不被人為破壞,已被層層圍住,我們只能在外圍眺望。門前的守衛雕像,實是複製品,實物現由金邊國立博物館收藏著,以免竊賊盜取。塔樓的所有正面,皆有華麗的蒂娃妲女神像和守護神立在壁上,美麗的女神微笑模樣被喻為是「東方蒙娜麗莎」。


其實這裡的美,實是多說無益,精美的雕刻與小巧的建築多是述說著很久很久以前的神話故事,只有自己親自走這一遭,你才能體會遊客為何要千里迢迢的來這裡參訪。

從女皇宮回到大吳哥的路途是遙遠的,經過烈日下的曝曬,在舒適車子裡徐徐涼風下,大家早已不支的沉沉睡去,然而不知為何我卻仍精神飽滿的看著窗外的天空,似乎在不捨這段旅程即將結束。
20110506 大吳哥城南門 SOUTH GATE OF ANGKOR THOM
- 觀看最完整的「乳海攪拌」
- 城門上的人面塔,最熱鬧的街道
- 以巴戎寺為中心,進入宇宙的關口
除了吳哥寺外,第一二天我們都在大吳哥城內繞來繞去,整個城市為護城河所環繞,雖然現在這座大型古城部份已成為森林,但仍可想像當初是座容量萬人的城市吧。每天都會經過的這座南門,是進城的第一站,全部五個出入口外觀都很相似,但南門因經過大規模整修變得最為完整,我們便選在最後一天來到這裡下車探探。
南門的入口通道跨越護城河,雕像夾道,訴說著善神與惡神緊抓著巨蠎(七頭蛇怪)身體拔河的「乳海翻騰」神話故事:站在左手邊的是善神,右手邊的是面目猙獰的阿修羅(惡神)。塔門底部有一隻三頭象用長鼻摘食蓮花形成支柱,而當初信奉大乘佛教的國王更將國王的面容刻在塔頂,似乎是像徵眼觀四面、耳聽八方的佛菩薩,代表著佛家的「慈、悲、喜、捨」四無量心。

於是看完最後的
「國王的微笑」,我們爬上巴肯山頂,要與吳哥做最後的道別。
20110506 巴肯寺 BAKHENG
- 吳哥地區第一座都城國廟
- 在人造山上遠眺吳哥寺
- 淡季時仍人滿為患的日落時刻

離開南門後,走過一小段路,即看到山麓下開始爬上山的人群,巴肯山是座小型的人造山,讓我不禁佩服起吳哥王朝的決心,要湖就造個人工湖,需要山就造個人造山。這條山路並不艱難、陡峭,到達山頂時的一座小休息站還看得到遠處西芭萊湖映著夕陽餘暉的美麗模樣。
進口來的大象來回穿梭於道路上,爬上山頂後遠眺看到的是壯闊的池城廟宇,與早上看的巴孔寺相去不遠,也是一座方形平台金字塔,小型塔樓與石獅還從金字塔底部一路護持而上,而在巴肯寺等著我們的是一群群等著日落的遊客們。

可惜的是,落日依舊害羞的躲在雲層的背後。我們在等得奇蹟的同時,坐在塔頂上小憩,一邊拍照,一邊聊著這幾天旅行的趣事,一邊回味著這幾天拍下的照片。
廟頂的景色極為廣闊壯觀,可惜人潮太多,無法找到好的地方取景,連在如畫似的門框照相都要排隊,往著餘暉下金色閃閃的西芭萊湖,我們只能期待著下次造訪的時刻,這樣令人流漣忘返的吳哥巡禮,現在也在夕陽下畫下句點。

始終是會結束的一趟旅程,當中的美中不足,會促使我們期待著下次的旅程,縱然不會是近期,但我會將這份心意一直持續下。我想,如果人生中有一段旅行如斯,我想那段旅行、那個國家、那個景色應是自己的旅行史上你最喜歡部份之一,那 就很值得了。
我在心裡默默記上了一筆,我將再度造訪的記號。
to be continued...